20140508 003.jpg  

無意間開了TAAZE的講座訊息,即時報名了一堂講座,在紀州庵文學森林所舉辦的講座。老實說,自己也不是什麼文青的料,文學講座對我來說,還是有點距離,此刻不免想起大一時曾經跟同學參加過一次的文學社讀書會,馬上整個就被嚇退!然後還是乖乖的回理組的世界……所以這回又是哪根筋不對?想要去裝文青呢?

「談翻譯、談創作、談語言轉換與文化交流」這樣的副標,就夠吸引我了啊!

學習語言是認識某個國家文化的方法之一,我一直這麼認為,(雖然剛開始學英文時,我並沒有這種體認)學習德文的過程更是如此,遺憾的是,我也中斷學習好一陣子了,不過,德國的文化對我來說,卻因為語言,而變得稍微近了些,所以,看見講座的推薦閱讀《Ina aus China/銀娜的旅程》與《Torte mit Stäbchen: Eine Jungend in Shanghai/用筷子吃蛋糕一個德國女孩的上海人生》,沒讓我猶豫太久,便報了名,也算幸運,活動前一天居然還有名額!

20140508 018.jpg  

於是乎,抱著一絲絲因尚未拜讀這兩本作品的心虛與想認識更多異國文化交流的期待心情,我查了一下舉行講座的所在:紀州庵。本來以為只需google一下位置便可了事,畢竟,對於台北這個城市情感聯結薄弱的我來說,可以辦活動的地方不過是個「場地」用途。沒想到,【再說一次紀州庵的故事】卻讓我著迷了!甚至,細讀它的歷史後,不禁教人感傷……

 

當都市保存運動仍未崛起,紀州庵處在一個不斷演變、生活機能日新又新的都市環境中,木構房子隨著時間與使用的改變,受到了更多的挑戰,1996年一場大火,將原紀州庵「本館」的三層樓建築完全燒毀,當時住在三層樓建築的居民紛紛搬移到原住戶已搬走騰空的「離屋」;1998年,東側的「別館」也慘遭祝融,近乎全毀,當時的住戶便直接拆除殘骸重建。紀州庵主要的三個部分,僅剩下屋頂漏水問題嚴重、樑柱有腐蝕情形的「離屋」,紀州庵所幸還留著這塊最後的拼圖,讓後來的人們得以摸索它曲折的命運。 -摘錄自【再說一次紀州庵的故事】

 

時代的變遷總是會帶來土地與人文轉換的傷痛,當現代建築以堅固耐用功能性強之姿入侵城市之際,舊時代的痕跡更加的保存不易,對於「老台北」,我沒有太多印象,而那個年代,也不是我懂得欣賞歲月之美的年紀。還好,那天傍晚有這個機會讓我走在同安路上,我看到的是可以讓人腳步緩慢許多的台北,是個少了烏煙瘴氣的台北,是個頓時變得輕聲細語的台北,是個會讓人想要去認識的台北。

天色已暗,當時無法拍下紀州庵現今的面貌,故而放棄。只好登上天橋,想像一下昔日紀州庵與諸多料理屋坐落新店溪畔,迎接川流不息的人潮,是否有如京都的鴨川沿岸那樣?

 

無緣參與它風光的過去,但是我想,有一天,會再來看看它的。

20140508 005.jpg

20140508 006.jpg

20140508 009.jpg

20140508 010.jpg  

登上紀州庵旁的天橋眺望,新店溪自公館方向溶溶洩洩而來,在中正橋前後轉了個彎向萬華方向而去。紀州庵依傍著大河,卻不見水天之遼闊,在堤防內隨著快速道路車輛疾駛的震動,晃動著歲月。  -(摘自【再說一次紀州庵的故事】)-

20140508 01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lo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