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這張電影海報時,最吸引我目光的是女主角逗趣的表情,衝著她那可愛的模樣,就已達到我挑片的基本條件之一,好吧,我承認有些時候,我還蠻以貌取人的。對我來說,這張電影海報算是成功的,除了有夠格的吸睛元素,還可以讓人一眼就看到了重點:提親這件大事!尤其適逢今年家中要辦喜事的此時,對這類的話題好像不由得敏感了起來。再其次,看電影絕對是認識文化的方式之一,更何況現在的我,還很努力的透過另一種方式認識德國--學德語。第一次知道有這部片的存在,也正是因為這張掛在上德語課入口處的電影海報。

以下是電影的預告片,想要保留新鮮感的,建議可以先跳過,絲毫不想被雷到的,也建議時看完電影再來看這篇我的感想,因為我不保證透露劇情的程度是否每個人都能接受,所以還是先在此放個警告。

通常,對於已決定要看的電影,我是能不看預告就盡量不刻意去找預告來看,因為不喜歡被雷到的感覺啦!因此,這段預告片還是我看完電影後才找來看的。其實不管有沒有瞄一下電影海報預告片,也知道這是一部很歡樂的電影。我保留了直翻成中文是「瑪麗亞,他不喜歡吃!」的原文《Maria, ihm schmeckt's nicht!》而捨棄它的英文片名《Wedding Fever in Campobello》,是因為這個原著小說傳神的標題,在我看來,更可以傳達出不同文化在此片中的衝突,於是,在電影播放中,我幾乎就一直在等著這一句話的出現,而看到了 Jan 被猛餵淡菜,他忍不住問 Sara:「『我飽了』怎麼說?」卻得到「義大利文沒這句話」這樣的回答,要是這是一齣舞台劇,我一定當場想給它拍拍手!還有,Sara 在 Campobello 的眾親戚看到了初次拜訪的 Jan,七嘴八舌發表對德國人的意見時,為了避免沒完沒了的問題,Sara 一句「他餓了」,頓時解決所有問題。

拜託,在義大利,怎麼可能讓客人餓到呢!這是真的!因為我們那可愛美麗又大方的 CAMI,嫁作義大利媳婦的她,也讓我深刻體會他們這個義大利的優良傳統,在她老公-龜仙家做客時,沒有一刻讓我有餓的感覺。靠著照片回顧一下前年在龜仙家過的聖誕節,嚴格說起來,那天是12月24號,下午五點多被帶去號稱全 Prato 最讚的甜點店嚐下午茶,隨後七點則被帶去吃龜仙從小吃到大的  Pizza,然後晚餐十點多才吃!

2008-1224.jpg

以上,關於我體驗過的義大利吃的文化小插曲,絕對不能讓客人餓到啦!

再來,回到《瑪麗亞,他不喜歡吃!》的觀後感……其實,關於德義兩國的文化差異,若是僅以旅遊經驗談來看,我所接觸較多也較為熟悉的是義大利式熱情,除了有上述 CAMI 的熱情款待為例之外,比如說,曾經幾次在旅途中想要向義大利人問路時,得到的回應常常是:英文不通也要努力幫助你!因此有好一陣子的旅途中,由於太習慣他們豐富的肢體語言以及說話時雙手也跟著嘴巴停不下來的動作了,要是遇上了周圍過度安靜時,竟然還會想念起那樣的嘰哩咕嚕。還有,我曾經在搭火車時,在同一個車廂裡,遇過旁邊坐著不知懂不懂英文的義大利人,彷彿用雙眼就可以跟我們說話似的在一旁聽著我和另一位背包客講話,然後那位從美國來的背包客則用蹩腳的義大利文試著跟他們聊天……

但是在德國,初次搭上他們家的 ICE 時,一整個被周圍安靜的氣氛給嚇到,搞得我和朋友交談時都得小心翼翼用氣音在說話!而最常見的問路問題,則是多以英文溝通即可,要不就換我用蹩腳的德文簡單發問;還有,依舊不大習慣在義大利的餐廳或小商店裡常常 ciao 來 ciao 去的,到了德國卻連 Guten Tag 都很少聽見。至於德國人的特質,說真的,大部分的印象仍然停留在標準的完美主義、實用主義、嚴肅且沉重的歷史包袱……直到去年第一次踏上德國,親自感受了當地風情,還有最近接觸了較多的德式幽默,即使旅途上遇到的一些小狀況會忍不住拿來跟曾經那樣熟悉的義大利相比,即使像是在電影中仍然以義大利人主導搞笑情節,其實也不難發覺,兩邊的特色我都還蠻喜歡的,再稍稍的分析一下自己,可以說我喜歡德國實事求是的精神,也很羨慕與渴望擁有義大利如此奔放的熱情,簡言之就是,除了優點之外,他們的缺點對我來說,竟然都有其可愛之處……我想,那種德義混合式的浪漫,絕對是我的死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lo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