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難起筆,甚至整理照片的一次小旅行,不過才短短的不滿三天兩夜,心情起伏之大以及文化認同之衝擊,讓人不得不更加慎重處理接下來所要表達的一字一句,另一個讓人如此躊躇的原因是,我那漸漸失去自信的寫作能力。但此刻又似乎有了覺醒,我不該因為屈就現實而放棄唯一的自信來源,更不該在人生還有一大半路得走的情況下就被小小的不順遂給打敗……行筆於此,是有點偏離主題,只是這模式的自我反省又何嘗不是此趟旅行的意外收穫呢?人不可放棄思考能力,即便我們始終得面對現實的殘酷,即便思考著問題時,我們的眉宇不會放鬆,如果說大家都認同「真理越辯越明」,就不該輕易放棄自我對話……好啦,還是回到原本的既定主題:文化衝擊之下的自我認同。天曉得在確定小旅行成行的當初,是否冥冥之中早幫我規劃了這樣嚴肅的主題?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多虧今年以來多次夭折的旅行計畫,更顯這計畫外的小旅行格外珍貴而有意義!感謝邀約與同行的阿丸與愛麗絲,感謝全程熱情認真又盡責的阿彬,更感謝那每次都有驚喜的台南這個城市,給予我滿滿難忘的回憶……

現代人的旅行,早已深深仰賴影像的記錄,由美食、美景照片堆疊的好處是讓他人也能身歷其境般神遊一番,講白一點就是秉持著「沒圖沒真相」的原則,的確那也是種輕鬆又直覺式的記錄,不用多花太多心神,只是,在那麼長一段主題延伸之外的引言之後,我似乎不願,也不該只滿足於簡易版的「看圖說故事」才是!?

回顧自己一個人搭火車南下與朋友會合時所留下的筆記,當時已經在感慨建設發展對環境的破壞在這塊土地上從未停止過。想逃離已建設幾乎達極限的大台北向來是我旅行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與動力,也許有人會懷疑這是否只是習慣便利生活的人偶爾為之的小冒險,只為了尋求刺激?但我真的不認為人們非得把事事弄到100%的便利不可啊!我還是相信,太多過於便利的事物會讓人類陷入更深的無限墮落,甚至忘了怎麼思考……為什麼又扯遠?因為第一想表達的要點是:人類享受了建設發展所帶來的便利,代價就是部分的犧牲,正因這犧牲不是短期內大家都感受得到,人類便無知於失去的悲哀!

P1100056  

建設,有何不好?

P1100057

破壞是必要之條件?

P1100054  

那是因為無法打從心底認真欣賞與享受這樣的美好

火車窗外景致的感傷,似乎很快在出了車站後被沖淡,原因之一:我找不到地陪阿彬跟我說的「火」字,哪裡有斗大的「台南車站」標示啊?原因之二:南台灣的太陽依舊熱情,只好趕緊找個地方先躲一下,雖沒多少時間閒晃,卻意外捕捉到以下的畫面……

P1100058 

很大一聲「卡」之後,我才發現這群年輕人在拍片,由於現場除了自然來往車站的人潮外,並沒有明顯看到印象中的演員走位,原先也只以為是三三兩兩在拍照的人,因為有時候我都覺得單眼的體積都快可以與攝影機媲美了!然而看到有人從稍遠處飛奔過來時,我似乎也感受到年輕的活力,心中不免升起一股希望,希望這群年輕人正在為這片土地留下珍貴的紀錄。

這小旅行的第一天(10/26),倒是沒有偏離原本吃吃喝喝的計畫太遠,而且別管什麼清單了,有地陪在,當然就要試試在地人的推薦,跟著走就對了啦!鑽小巷才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果真,先是看到了這一個好大的WOW

P1100067

其實鑽進小巷子,發現這棟小房子之前,我還沒有意識到接下來阿彬要推薦的美食是什麼,只覺得「可以鑽小巷子又不用擔心迷路真好!」雖然迷路也是悠閒旅行的方式之一,但在有限的時間內,有地陪帶著鑽小巷子才算是有效率又不虛此行的好辦法啊!

但是,美食在哪裡?當然是在肚子裡!

不是啦,本來我也是和觀光客沒兩樣,在每一道美食開動之前,都搶著拍一下,那些照片也都整理成了相簿,但在這裡我想減少用美食照堆疊的方式,一來,想忠於最初動筆時的想法;二來,小咖拍食物這件事對我來說,現在只是一種記錄,一種不需再多花文字描述的記錄。

P1100072

所以,大家不妨猜一猜,用這個器具做出來美食會是什麼? 

既然要跳過美食照,第一天的白天就只剩下文學館與五妃廟可供大家神遊一下……

P1100075

巧遇 Günter Grass 在文學館

P1100080

勉強來張白胖胖的包子照,在文學館門口

P1100085

另一個角度看文學館

P1100096 

五妃廟的奇木

因緣際會之下,第一天的晚上去了一趟荒野協會,不在計畫內的聽了當晚的講座,本來擔心會打瞌睡,結果卻從頭到尾精神奕奕的對講者的觀點猛點頭表示贊同。而當晚的主題【我的原民文化體驗@一趟生命的尋根之旅】彷彿銜接著我們原定「小林夜祭」的計畫,本來心虛沒做啥功課的我就只能抱著湊熱鬧的心態前往,卻在這意外的講座之中,聽著聽著,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期待,甚至,還暗暗期盼隔天可以順道去那瑪夏走走,親眼看看講者曾經走過的路,感受真實的衝擊。只是沒想到,漢文化與原住民文化間的衝突已在當時慢慢發酵著……

生態與人文,其實一直以來是相互關連的。已記不得從什麼時候開始,或是說受到什麼樣的啟發,我總是對於人類種種破壞環境的行為感到莫名憤怒,常把人類當成地球長年來承受重大災難的罪魁禍首,對於人類那種「人定勝天」的精神更是嗤之以鼻……「你難道不知道自己有多麼渺小嗎?」常是我想對無知人類呼喊的一句話。於是,我曾經樂見各個「國家公園」的成立,在某個既定的範圍內禁止一切人為活動的作法,曾經是我以為的理所當然,因為學校的課本有教,在國家公園裡從事捕捉、採集各種動、植物是違法的行為;當時,我不知道許多國家公園其實是原住民世代生活的所在,更不知道所謂的原住民文化傳承……後來,好像是因為考試,有機會借了不少生態相關的書來看,果真,考試用的理論沒記得多少,一些課本沒有教的真實台灣生態問題倒是留下了深刻印象,雖然不能算深入了解,畢竟我還是沒能如願進入相關研究鄰域,或說那份關懷環境的熱情尚不夠濃厚,但當時所閱讀的片段,已讓人充滿深深的無力感,之後沒多久,「土石流」這個小時候似乎沒聽過的名詞,竟然變成了台灣人習以為常、耳熟能詳的「自然產物」?但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它背後所代表的環境問題呢?天哪!一篇遊記竟然可以被我寫得如此嚴肅不已……

如果給我更充裕的時間,我是喜歡申論題的,但從小到大,我喜歡做的事情總是遇上了現實的時間限制,喜歡作文,但頂多有兩節課的時間給我刻字;喜歡畫畫,但打好了草稿,剩下的時間又不夠我好好上色;喜歡哼哼唱唱,但好像不是每一節音樂課都可以無限的唱下去……所以,當我將某件事拖了又拖,交不出什麼明顯的成果,似乎意味著只想把那無法完美的部分留在自己的心裡。這篇沒辦法一口氣完成的遊記又是在逼自己趨向完美吧,只是不知道多次的中斷,最後會是什麼樣的呈現?

照片 001 

講座之小小的紀念品。荒野龍蝦(吳顯堂)說,這紀念品瑞看個人如何詮釋它對你的意義。原本還執意「確認」這座陶器究竟為何物的我,在回家後沒早睡的情況下突然頓悟,而有了以下的感想……

因為手機拍的照片比較少且比較單純許多,沒花太多時間就可以完成上傳與分享的動作。然而,當我把隨身相機的照片一一檢視過後,一幕又一幕的影像卻不斷提醒著我,這趟小旅行所帶來的文化衝擊與省思是多麽的沉重……所以心情輕鬆不起來,挑選照片的速度猶如沉重的腳步,越踏越緩慢,越踏越猶豫……
終於,我知道了那晚在荒野拿到的紀念品象徵什麽了!是阿嬤,也是阿母,更是我們應該努力尋回的文化的根!

一個禮拜過去了,覺得多虧當初留下了這短短幾句的感想,因為回歸現實的生活不免有些讓人˙ ˙ㄗㄚ(ak-chak/採用【Tw-Ch台文中文辭典】之發音)的事(台語的詞語好難用書寫表達出正確讀音,會台語的就能體會了),總是硬生生的把時間填滿,讓人無法靜下心來好好深思。我想說的是,台灣的確有許多美好的文化,但是我卻沒辦法非常具體的描述出來,最讓人感慨的就是我對母語的不熟悉、不輪轉,感嘆自己為什麼這麼晚才有所警覺?是不是原本應當被深根了解、探討與保存的各種文化,常常被外來強勢的文化給沖淡、甚至刻意抹滅了呢?當我們進入社會所認可的教育體系接受當局(政治強勢者?)所認定的知識時,原生家庭所擁有的文化傳統是否仍然可以被妥善的保留下來?我經歷過上學講台語會被罰錢的年代,阿母覺得理所當然的努力教好我所謂的「國語」,講不輪轉的台語讓我失去了與阿嬤聊天的本能,小孩與老人家之間,不是應該最能溝通無礙的嗎?於是,我就只能在多年後,默默的懷念阿嬤……

P1100146  

當一個文化給予另一個文化自以為善意的協助時,究竟該把著力點放在何處?我們的善心,是否能夠真心從文化的角度去思量?而我們,又是否真正願意去了解與我們差異極大的另一種文化?尊重與包容又是否能夠徹底做到完美的平衡?(圖片右方高聳的竹杆仍為「向竹」之儀式)在小林社區,看著一排又一排所謂的永久屋,忍不住想到前晚的講座。到底,永久屋這產物,還是來自漢人的觀點,雖然協助當地重建的善意是無法全然否定的,但也不免擔心,既有文化的凋零是否會從居住環境的改變開始呢?希望只是我多想了。

P1100134

嗯……紀念碑?

 P1100135

▲如果是我,如果可以選擇,我要的是重回原生的山林,還是一個新穎卻只有單一風格的社區?

P1100149

消失的小林村,就在土石堆的那一頭……

沒有到現場,誰也無法想像那裡的情景,在莫拉克風災之後的三年多,能恢復的有限,因為地貌的改變只讓時間與自然來決定它未來的命運,興建的便道,當然是為了人們聯外的交通,但赤裸裸呈現眼前的這一切殘酷的現實,能否也讓人們深思到底「人定勝天」對不對?

P1100150

前方不遠處是消失的公路

P1100154

那瑪夏至甲仙間的臨時便道,總長約13公里。我們從小林村的這頭前往那瑪夏……

P1100249

▲遠方的藍色吊橋,已被土石掩埋接近頂部,原本的河道依稀可見

P1100275

小林紀念公園裡,一個地址代表一戶亡者

P1100279  

▲願逝者安息

那天(10/27)白天來回了一趟甲仙至那瑪夏的便道後,晚上參加了「小林夜祭」,農曆三月十五至九月十五期間,平埔族族人需嚴守一些「向」,也就是忌諱,結束之日,族人們必須祭拜太祖(也稱阿立祖),以我的理解,這個祭典有點像是漢人掃墓的習俗,而他們也有一些特有的祭品,比如煙、酒,甚至會看到檳榔。根據在小林平埔族文物館解說老師的說法,「搭母落」只有在祭拜「太祖」(也稱「阿立祖」)時才能被吟唱,我們約莫在「搭母落」開始吟唱了五分鐘才從文物館前往現場,當我看見小林公廨前那一排單眼、攝影機時,其實有點錯愕, 也可能是我對吟唱「搭母落」有所想像,想像中與祖靈溝通的開始,應該有種「閒人勿近」的情境,因此我以為,攝影機的位置應該讓給族人才是,好讓他們更接近太祖,不是嗎?雖說拜科技之賜也才能完整保留,但是,那些影像也有辦法同時記錄文化的原意嗎?還是,一個不小心,又成為另一種文化的衝突?因為我不禁懷疑,原本為了與祖靈溝通、只能在祭典吟唱的古調,被現代科技這麼一打擾,會不會產生錯亂?

一直到此時,我仍然很難忘祭典進行前在文物館聽完老師的解說告一段落時,老師充滿感激的向參觀者道謝的表情,他感謝人們對小林村的諸多協助,我想,就文化的保存面,那是正向的,但我更希望的是,這樣的文化保存能夠更為細膩、更為尊重當地文化,以及更少一些漢人的觀點。我不清楚參與活動的族人與觀光客的比例為何,倘若只是為了這一年一度短暫的人潮,或仍停留在以觀光的角度來辦活動,實在是可惜了文物館設置,我們算是夠幸運才能遇上老師的講解,才知道許多小故事與平埔族生活中的文化意涵,但在平日,是否仍有常態性導覽與解說能讓文物館的開放更有意義呢?畢竟陳列的靜物還是有辦法讓背後的故事、歷史與文化意義更為生動,而不該只是被放置角落的陳年老古董。

P1100281

勿忘他們的名字:西拉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lo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