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覺得,人類的文化,不論說的是什麼語言,總是有相通的地方。如果過於堅持一些根深柢固的觀念,我想,那樣的人,也不用期待他們會喜歡《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

好重的話語,這是我從未有過的電影觀後感。所以我要說,只想單純把看電影當成一種娛樂,不想花太多的腦力,或是有著花錢是大爺心態的人,還是不要進電影院去看這部電影,因為它並不符合娛樂片的標準,它更可能會讓人看完很傷神,嚴重到讓人心情沉重了兩三個禮拜還久久無法自拔……原本在合唱曲【看見彩虹】大首播當日存下的心得草稿就這麼拖到了現在。

看電影可以看到的東西很多,從最平易近人的動人故事情節,到精心設計的浩大場景,甚至是深層的文化省思,導演的企圖心不同,自然吸引不同族群的人,有時候,我就是想看笑一笑之後什麼都沒有的無腦喜劇片,有時候,我也愛看總是有happy ending讓人心頭暖暖的愛情喜劇,有時候,我也想進電影院感受聲光效果的進步、看看所謂的「電影工業」如何發揮到極致,有時候,我更愛在《愛在黎明破曉時》這類電影中細細品味人性與不可言喻的情感交流……可是,我們為何極少記住一整部電影的情節呢?那是因為,唯有感受到的東西,才會讓一部電影,即使在多年後,仍然難以忘懷。所以我根本不需要努力去看上集片尾曲《賽德克.巴萊》的歌詞,因為配合它的旋律,好滿好滿的情緒,一路跟隨著賽德克人在公學校的出草,叮嚀著族人……

就這樣,《賽德克.巴萊/太陽旗》停留在預知悲劇到來的那一幕,讓人期盼著下集《賽德克.巴萊/彩虹橋》的到來。

先不說在看《賽德克.巴萊/太陽旗》過程中讓我淚滾滾的場景,在上映的第一天晚上,步出戲院,和我大弟分享了一些心得,至今最印象深刻的不是別的,而是「出草」與「口簧琴」。

原來,小時候學的「獵人頭」是這麼來的,我們對原住民的文化誤解與成見是從小被教育出來的,讓人好生感慨;原來,那個「很有趣」的聲音來自一種特殊的樂器,我們對原住民文化的美好竟然渾然不知,讓人更覺得悲哀。僅僅這兩點,可以讓人思考的東西就可以無限擴充,關於文化的誤解、文化的保留,自以為文明的「平地人」所帶來的一套標準是否永遠就那麼高高在上呢?強勢的文化當然可以盛行,但我不禁要問:我們真的有自己的文化嗎?有誰能夠大聲說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像賽德克族驕傲的說出彩虹橋的信仰呢?所以那段莫那.魯道與父親在彩虹前合唱古調的場景賺到了我的眼淚,即使彩虹的動畫不夠逼真也瑕不掩瑜。

從前從前…在遙遠的台灣山地裡,有一支信仰彩虹的民族。
有一天他們遇見了來自北方一個信仰太陽的民族,
他們為了彼此的信仰而互相戰爭…
可是他們卻忘了,原來他們信仰的是同一片天空…

一直非常喜歡這段講述電影《賽德克.巴萊》精神的文字,原以為是電影公司找來了超強的文宣,沒想到,在某段幕後花絮中看見魏德聖導演親自說明,原來那正他用來切入這段衝突歷史的一個想法,也就是「信仰」。聽著、看著他描述時的神情,彷彿像個開心的孩子,興奮的得到了他一直在尋找的東西,這想法就一直貫穿著這段沒有是非對錯,由現代人的角度去看的歷史。在這樣的一個強大企圖心之下,欣賞電影時,又怎能輕鬆得起來呢?

看完上、下集了之後,真的覺得在【太陽旗】看完後,稍稍沉澱一下,順便補充一點相關歷史再去看【彩虹橋】會好一些,即便如此,在【彩虹橋】剛開始沒多久,聽著莫那的精神喊話時就讓人激動不已,眼淚也快滿了出來,但真正的關鍵字當然是:「我們在彩虹橋上等你們……」好吧,我承認親情戲通常是我的罩門,更何況它還加了「死別」這個元素,或許就當做把當天早上舅舅告別式沒流夠的眼淚一次狂流吧!誰教我近來一直處於感傷的情緒呢?

撇開個人情緒不談,其實在【彩虹橋】裡,我真的看見了信仰的力量,是信仰給了族人勇氣,那樣的勇氣足以讓人奮不顧身,義無反顧,試問,一個人一輩子,能有過幾次那樣的感受?就只是單純的相信、堅信與執著,其實是可以讓人不再害怕,並且無畏的面對困境。是的,我很渴望那樣的力量!這種內心的渴求,也才會導致我在阿母看完電影,疑惑不解「出草」的意義何在時,很自然的對她說:「當初他們被全面禁止「出草」這件事對他們的影響,妳就把它想像成如果從此都禁止妳拜拜是一樣的道理。」此話一出,自己都有些訝異,即使我知道阿母還是擺脫不了「文明」的束縛,但我對這樣的解釋感到滿意,也樂見自己從這部片子裡得到這樣的感觸。

文化,原本就包含語言與宗教信仰,我常常會感傷自己已不大會說「母語」,也就是阿母說的語言,看完此片,我更感傷從未耐心好好去了解阿母的信仰,即使我從來不愛所謂的繁文縟節,但那也同時讓我失去了了解文化的機會,重重的感傷,都層層包覆在這部電影感想中,但更多更深的部分依然是文字無法貼切形容的,又或許是因為很久沒有認真寫寫所謂的感受,看完電影有一陣子了,許多網路上的聲音也一直轟隆隆的穿過腦海,我是不會去與人爭辯的那種,當然看了些批評的意見當下會覺得「唉,又辯不過人家!」也只能隨他去,畢竟每個人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與自由,更何況,看電影這種事,真的不是吵一吵就可以說服別人來看的啊!電影所帶給人的感動絕對是因人而異,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意念,但我們也可以客觀的去看《賽德克.巴萊》對台灣的電影所帶來的意義,讓習慣好萊塢影片的我們,去體驗了所謂的「電影工業」在台灣的一大突破,因為它讓我們有機會更了解幕後製作的過程、用心與辛苦;影片最終的呈現雖然不是完美的,但讓人看見了台灣電影不同的可能性,這也是特別另外推薦的一個原因。若有機會看見此篇感想的人,也願意不同角度思考事情的人,還有不害怕戰爭流血場面的人,請給《賽德克.巴萊》一個機會吧!

我的心得,不是探討電影拍的好不好、值不值得全家大小一同欣賞,更無關乎挺不挺國片,只是用我擅長的一種方式,平鋪直敘的寫下最真實的想法,將這些《賽德克.巴萊》所給予的感動,一字一句詳細留下了記錄。


電影不是歷史,用心的電影正在寫下歷史,我想,《賽德克.巴萊》就是正在寫歷史的一部電影。


ps. 1:因緣際會之下,在工作中,我有幸在電影上映前,已對部分相關歷史文化背景有些許的了解,我那可愛的同事還因為在找尋資料的過程中被許多真實的史料嚇到,而對是否要進戲院看電影感到猶豫不決,最後依她「怕痛」的程度判斷,我還是勸她作罷。

ps. 2:重陽節那天,轉到了公視晚間新聞,出現了非常應景的「百年人瑞」報導,對數字不太敏感的我,現在記不得台灣目前有多少位百歲以上的長者了,但報導中特別介紹了目前碩果僅存的一位泰雅族紋面男性長輩,看見眾多長輩齊聚一堂的畫面,我又熱淚盈眶了……如果阿嬤還健在的話,也是人瑞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lo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