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緣份真的奇妙,網路上聊得起勁兒的網友可以沒有時空、人數的限制,在他鄉遇到同鄉也是可以一聊聊個不停的。Vicky是我們在要離開 Český Krumlov 當天遇到的台灣人,雖然她不是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台灣人,但卻是聊最多的一個。也許是因為她也是一個人自助旅行,也許是因為她也和我們一樣有著相見恨晚的感覺,也許是因為她也像之前兩度一個人流浪到義大利的我一樣,經歷了好一段旅程只能自言自語,巴不得在短短的時間內把所有難忘的經驗一股腦兒的說給人聽,也許是因為這一別又不知何時才會遇上說著同樣母語的台灣人……要提到在他鄉遇到台灣人的經驗,這一次的感觸還頗深。待我娓娓道來……

大城市法蘭克福不用說,畢竟稱它是個國際城市也不為過,所以在這裡隨時隨地可以遇到說著各國語言的人,看看我們前幾天吃了印度菜、中東菜、義大利餐廳、泰式快餐……,一直到了第五天才吃到觀光客都要嚐一嚐的德國豬腳就知道當地早已融合了各國民族的文化。再加上大多數時間都是和同事集體行動,不會對走在路上的東方面孔有太多特別的感受。到了德國的其他城市,遇上的東方面孔其實好像不太多,反倒有股很自在的感覺,因為本人最害怕和一大堆觀光客擠在各大觀光景點,而我們選擇的城市,似乎在這個季節裡已經不是所謂的旺季,所以我們的活動要嘛就是和當地人一起逛書店、超市或逛街血拼,要嘛就是和一對對的老人或一個個家庭共同出遊,感覺想不融入當地人生活也挺難的,隨著認識的德文單字在各個角落越冒越多,對當地的作息生活也越來越適應。只是,在我越來越熟悉德國的日常生活之際(一般商店平日下午六點到六點半關門、禮拜天所有商店不開,只有餐廳會營業),時間催促著我們要前往另一個全然陌生的國度,當時的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面不捨這熟悉的一切,一方面又對另一個陌生的國家不知該抱什麼樣的期待。果真,只翻一本「參考書」、只帶著從書本上抄來的資料會讓人心底暗藏著驚恐而不自覺,這也只能怪自己太過依賴同伴把捷克的資料都放給她找,然後到了布拉格當地還得借她印來的資料猛惡補一下。

不是說要講講與台灣人的相遇嗎?會扯這麼遠是因為真正有較深的感觸是當我們一腳踏上捷克的土地開始,除了在書展遇到的所有和善台灣人之外(會另外再寫一篇他們的故事),這一路上所遇到貌似台灣人的東方面孔讓我(們)不禁懷疑:為什麼沿路遇到的台灣人會如此冷漠?我和朋友討論的結論是:也許是因為他們大多不是一個人的自助旅行?也許是因為我們自己也沒有表現的特別熱情?也許是因為大家都在觀察對方到底是不是台灣人,你不開口,我也不輕易開口?但在不開口的前提下,彼此還是用一種詭異、沒有自信的眼光打量著對方……。會用「沒有自信」這個形容詞是因為同樣是在 Český Krumlov,同樣是西方人分不出差別的東方面孔走在路上,日本人與韓國人在我(們)看來卻是一眼就認得出來,前者相對的充滿自信,只朝自己預定的方向前進,後者像是早期印象中愛拍照的日本人,不放過任何一個「到此一遊照」的機會。而在布拉格這觀光城市遇上的貌似台灣人的東方面孔又多屬旅遊團,就說我害怕觀光人潮了,好像也就沒有跟人家攀熱情的必要,所以,還是逃離人群,逛逛特色藝廊、小店來得自在些。

回家後的某一天,我弟跟我說他的一位同事年底要去捷克蜜月旅行十來天,平均花費一天一萬,這剛好讓我想到在 Český Krumlov 遇到的一個台灣團,成雙成對的撐著傘,表情和浪漫蜜月很不搭的從我們身旁走過,不知他們對那中古世紀的城堡、可愛的彩色塔、便宜又好吃的特色餐,還有琳瑯滿目的精品小店會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lo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